导航

当前位置:财经界财经界地方新闻

河南洛阳:打通乡村教育的“末梢神经”

  【庆祝改革开放40年·基层行】河南洛阳:打通乡村教育的“末梢神经”

  央视网消息:让孩子们接受更均衡的义务教育,关键之一就是要补齐“乡村教育弱”的短板。在我国广大农村,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,是我国教育体系的“末梢神经”。40年发展,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曾面临因生源减少而萎缩的“阵痛”,却也在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的时代变迁中得以“重生”。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,正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。

学生家长 郭春彦:“孩子住校,我周一用半个小时送送他,然后周五的话,再去接一下。”

  被妈妈领着的孩子叫介梦哲,家住洛阳新安县的上坡村,在3公里外镇上的白墙小学读四年级,因为往返不便就住在学校。其实在他家门口,曾经也有一个教学点,但它和很多乡村学校一样,因为生源的减少最后一点点地“消失”了。

  新安县山碧小学原教师 王西智:“我是1978年7月到学校参加教育工作,当时最多的时候就学生有一百六七十个,教师有十余来个。随着社会发展,父母进城打工,把学生都转走了,越来越少了,就剩几个学生了,就我一个教师,那是办不下去了。”

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教师 王希罕:“把嘴、把鼻子露出来,不要蒙在被子里面。你冷不冷孩子?”

  老师王希罕是从被撤并的教学点来这里任教的,她也更懂得孩子和家长的烦恼:孩子刚住校会想家而哭,有家长担心孩子少了亲情照顾……这些问题她也都挂在心上。所以每次她值班,就把放学后的几小时变成让孩子们最开心的事。一起做游戏、陪她们入睡,这小宿舍也有了超越“师生情”的温馨。

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教师 王希罕:“在今年教师节的时候那天是我值班,进去宿舍以后学生是一拥而上拥住了我、抱住了我,学生说老师节日快乐,他们抱着我就像女儿抱着妈妈那样,其中的一个学生看到我掉眼泪了,学生说老师你怎么了,我说没事。你们就像老师的孩子一样。我真是想着我就是他们的妈妈,我一定要好好爱他们,对他们多一些关心。”

学生家长 郑桂兰:“来这后变化可大了,学生学习可好了,老师教得也可好了,这次期中考试考得也好,考试第一。”

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学生 田治华:“以前我们学校没有上音乐课、体育课等副科,现在都增加了,还增加了一些社团活动,增加了音乐社团还有乒乓球社团,我们上次音乐社团还在全县得了一等奖。”

学生家长 张欣丽:“这学校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温暖,有些时候老师们在那陪着学生吃饭的照片发到群里边,我都能看见我孩子吃的什么。虽然说你看不见孩子,但是这一天他在学校都干什么我都很放心。正因为老师们用心,所以说家长才能放心。”

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尤永政:“在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工作的教师,绩效工资要比一般学校的高40%,班主任教师高80%,将教育经费的投入要更多地向农村地区、一线教师来倾斜。”

  记者:“农村义务教育的变迁,关键词之一就是‘撤’与‘留’。科学合理地把生源少、质量低的乡村学校‘撤销合并’,孩子才能在更好的校园获得更棒的教育;而还有一些学校,就像这个位于洛阳偏远乡村的老君洞教学点一样,因为能够覆盖周围的‘十里八村’,生源相对也有保障,所以在改革中得以保留并进一步优化。一批这样被改造后的乡村小规模学校,正在填补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。”

新安县铁门镇老君洞村村民 刘安志:“这张报纸叫老鼠咬得不像样了。你看,这照片大概是1989年拍的,这是在我家上课。原来学校在那沟底下,六间破庙房。1986年那一年下大雨冲垮了。当时学生没处上课了,村里又没有一间闲房子,后来我说这样吧,给咱学生领到咱家里上课。不能叫学生失学。任凭屋里头我们再艰苦点,也得叫学生在这上课。”

新安县铁门镇老君洞教学点特岗教师 李杨菲:“大学宿舍里边一共是五个人,然后现在都是老师,都是特岗,都在农村。每一次我看到他们,仰着那个小脸,然后巴巴地看着我,然后我给他传授什么新知识的时候,他特别感兴趣的时候,我就感觉他们需要我。我们来挑起大梁了、教育的重任。”

上一篇:观察:11月各地楼市整体保持稳定 有望长期持续         下一篇:“海上生辉──故宫博物院藏海派绘画精品展”澳门开展

Copyright © 2012-2024 www.cjj.sdzfw.com 财经界. All Rights Reserved .
邮箱:1837655332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