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长沙9月29日电 题:唐伯昶与返回式卫星的48年
作者 向一鹏
“一别京城到酒泉,沙漠景物似昨年……艰难徒步航天业,誓夺成功转笑颜。”28日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技委特聘专家、型号顾问唐伯昶接受记者采访时读起了他的诗作《发射场纪事》。
今年72岁的唐伯昶系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人。他一生致力于航天事业,曾任神舟一号飞船副总设计师、第四代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、第五代返回式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。从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,到2016年实践十号返回成功,中国一共进行了25颗返回式卫星的研制,唐伯昶全程参与。
唐伯昶从小家境贫寒。上高中时,唐伯昶爱上了二胡和诗歌。但立志报国的他,希望学习一门国家急需的专业来建设祖国。1965年,19岁的唐伯昶怀揣着对国防事业的满腔热血,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专业,1970年毕业后分配至航天五院工作至今。
“搞卫星是很不容易的,从卫星的设计、制造,然后将它运送至发射基地发射上天,再到监测卫星,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。”唐伯昶介绍,航天人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,他和同事经常要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九点才能回家,出差一次就是一个月。
在唐伯昶看来,研制返回式卫星有两大难度:一是要解决舱体和大气摩擦产生高温高热而被燃烧的问题;二是软着陆的难度,由于下降速度较快需要使用降落伞降落。
“返回式卫星分为两个舱段,一个是仪器舱,一个是返回舱。发射的时候,卫星和运载火箭连接,发射成功以后,整个卫星绕着地球转。”唐伯昶介绍,卫星完成在轨的任务以后,仪器舱就会和返回舱分离,返回舱里面有个制动火箭发动机点火,使返回舱返回到地球,到一定的高度后打开降落伞。而仪器舱就在大气里面飞行,直到自由坠毁。
据悉,在20世纪数字传输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,拍照片成了返回式卫星的基本用途,用于监测土地、河流、绘制高清地图等,这对工农业和国防建设大有帮助。返回式卫星技术突破后,给载人飞船打下了基础。
“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的技术有共通之处,我们的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四号飞船都没有载人,直到神舟五号载了杨利伟。”唐伯昶说,航天员上天前他们团队进行了飞船逃逸救生试验,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。
唐伯昶表示,研制返回式卫星压力非常大,最让他如释重负的时候,就是2006年实践八号卫星返回地面的那一刻。“那时候我在心里说,我没有打败仗,把国家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。”
唐伯昶介绍,和原来以拍照为主的用途不同,现在的返回式卫星更多用于做科学实验,监测在微重力环境下植物动物的状态,未来的发展前景良好。
多年来,他觉得最对不住的是家人。由于经常出差,唐伯昶总是不能很好地陪伴家人和关心子女学习。
48年的返回式卫星研究生涯,唐伯昶依然精力充沛,如今还在为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当顾问。谈及未来,唐伯昶表示,只要国家需要,他就愿意奉献终生。(完)